首页
职业指导

一位大饭店负责人的传奇故事

2010-12-17
一位大饭店负责人的传奇故事

  谁是大同餐饮业中第一个“弄潮人”?1984年4月以集体经济形式“突起”在大同的“红旗大饭店”,许多人至今念记着。查看当年的记录,我们看到一位北京客人的留言:“红旗大饭店的条件不如北京的饭店,但综合起来比北京的饭店都好。”

  这个“综合好”就牵出了当年的红旗大饭店负责人——刘海明。刘海明之前是大同市南郊区红旗村赶马车的,因成分不好,全家曾被排挤到内蒙古谋生。1978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召开,他就和队里几个人思谋通过社员投票重新选举生产队长来摆脱“最穷的队”的命运。他们找乡干部,乡干部让他们找区干部,他们一级级地找,最终他们队通过两次选举换了队长。

  1981年,队上让他到东北出差,路经北京在西四吃早餐,热乎乎的油条、包子、豆浆等10多个品种让刘海明开了眼界,咱大同人那叫什么早餐,买个油饼啃着,吃一肚子凉气。他一回来就给队长说开个饭店吧,队长说哪有钱呢,刘海明说,那咱就先想上吧。这一想不要紧,1982年他在一国营饭店的楼上做工程时,偷偷去抄饭店墙上的服务公约时,被经理发现。经理得知他想开饭店的想法,就找出一本《旅店知识》送给他。

  认识的高度给刘海明带来干事业的激情。1984年4月,红旗大饭店开业,一元钱的早餐温暖了大同人的清晨。为了提高饭菜质量,刘海明以大同人当时不敢想的高价请北京厨师。他自己到哪里吃饭都带着小本子,看见别人的菜好就记下来。从开饭店伊始,饭菜不断创新,成了刘海明饭店的一个特点。常客如果几天没去,就惦着是否又有新菜了,想去品尝一下。

  红旗大饭店全新的经营方式、服务理念带动着其他私营小饭店的迅速成长,老爷庙饭店、老大同饭店、永和食府等一批饭店兴起。与此同时,17家国营饭店以其服务态度不好,饭菜价格高等劣势已无任何立足之地,未进入20世纪90年代都全部关闭。而红旗大饭店在它最辉煌的时候遭遇到了它的体制必然带来的结果,刘海明是村里干部管的人,不想让你当的时候,就不能当了。而以刘海明当时的声望,有人愿意出资让刘海明搞饭店,他借力开了当时不大的小饭店——昆仑饭店,迅速又成为大同的一个品牌。之后与儿子刘东共同经营的宏雅饭店、花园饭店,又都是大同的名店。而红旗大饭店在惨淡经营几年后,被大同新崛起的永和食府兼并,成为永和红旗大酒店。原名被一饭店有偿使用,很快也成为大同餐饮业的佼佼者。

  低调做人,高调做事,诚信实干,耻于虚假是晋商的一贯作风。刘海明从一开始就带着这些品格对员工进行着点点滴滴的培育。大同各大饭店争夺优秀员工时,总是不断地用高价去挖刘海明手下的员工,刘海明总是给予极大的支持。现在有几千名员工分布在大同大大小小的饭店当中,以言行来表现着他们的管理才能、文明素养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