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职场的关键时期的定义和时间划定,在业内有一个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五年时期,也就是从刚进入职场到之后发展的五年,这五年对于一个职场人士来说都是无比重要的。那么这五年的时间里面的具体时间段我们该如何给自己定位呢?在这里为大家抛砖引玉,希望对职场新人能够有所帮助。
第一年——初入职场。刚从大学毕业,走出呆了四年的大学,毕业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转变自己的社会角色,之前你在学校你是学生,现在你毕业了,走向职场,那么你就是一个职场人士,那么怎么去实现这样角色的转变以及去适应呢,这是工作第一年的首要任务。作为职场新人,需要克服个人想像与社会、公司实际情况的落差所带来的不安全感,以适应企业软硬环境,掌握工作的规则和程序;在听从上司、同事指导与管理的同时,获得公司及他人的认同。这好比蛹蜕变为蝶的历练,工作第一年的心路发展过程是艰辛的,但结果却是美好的!
第三年——准确定位。工作两、三年后,你应该能够根据自我认识、发展潜能重新评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方向。如果在这一阶段,你发现自己不适合当前的职业或对现有的工作没有兴趣,及早转换职业是上上策。很多人会存在职业恐惧感,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职业恐惧感的缠绕呢?围绕着职业满足感(适应性)、个人兴趣及行业发展潜力、竞争性、社会需求等诸多因素,为自己设计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。
第五年——明确发展方向,一般来说,企业有三条发展方向主线,管理层、技术专家、工作一线等级提升。时光荏苒,你已成长为主管,由一个“劳力者”转变为“劳心者”,不再拘泥于“二传手”的角色;主要任务是培训他人,提出建议,与企业内其他部门接触,领导、管理项目小组工作。
但调查结果显示,近70.4%的职业人跌倒在“职业长跑”的第五、六圈中,因为这个阶段需要学会为他人负责,从他人的成功中获得满足。在这个阶段,如果你不能承担管理角色的话,应该确立作为某个领域专业人士的角色,并从横向发展中获得机会。
的确,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,就像本色演员与性格演员一样,两种角色的差异常常令“贪心”者两头不讨好。顾?就是这样,他困扰于是走技术研发道路呢,还是冲刺管理职位?在个性类型、就业性向诊断与测试中,顾?表现出研究型与传统型的个性特征。也就是说,顾?喜欢需要思考、分析和创造性的工作;同时,他不喜欢扮演“恶人”,希望与其合作的员工能有序、自主地完成各自的工作。
主管与普通员工的角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,主管及经理需要经常扮演“恶人”纠正手下人的不当行为,即使这人曾经是你很好的朋友。若按技能、经验与职级的匹配原则看,主管人员应该“轻”专业,“重”管理(协调、沟通、激励与监控)能力的积累。
综合以上发展规律:在选择长期、稳定发展的职业生涯时,你不仅需要知道自己想从事什么工作、能从事什么工作,更重要的是需要知道以什么策略、手段实现职业生涯的进步。